首页 > 畅游广河 > 广河概况 > 历史档案

宁定保卫战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8-12-14 15:52
字号:
收藏

1949821日,宁定县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三十五两团奉命进驻宁定县,三十三团之一、三营进驻县城。宁定县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某部四团团代表王实之代理县长。822日,宁定县原商会会长马有德,原政府职员马效伊、马英、康作孝、张国义等协助解放军成立了粮秣供应站,解决过境部队的粮秣供应及灾民粮食供应问题。过境解放军及驻守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国民党溃兵散布谣言受到恐吓而逃避四乡的群众从22日开始陆续返回城里,至23日,城内居民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不少群众主动同解放军接近,并送茶送饭。

194995日,宁定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甘肃省洮西分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地下党员马福善为第一任县长,王振邦为副县长。同日,中国共产党宁定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高浩富为工委书记。9月上旬,陕北赴临夏工作团中的30余人被派到宁定县,与本地的18名地下党员及陇右工委从临洮抽调的部分地下党员、进步青年成为宁定县区(当时的“区”是介于县和乡之间的一级政权,县辖区,区辖乡)政权的骨干力量。

宁定县刚解放时,以原国民党马步芳散兵为主的土匪游勇,在马保( “大炮营长”)、马福海、“孙少爷”、马占林(“果园联保”)、马六斤(“胖六斤”)等人的带领下,乘共产党新政权刚刚建立之机,烧杀掠抢,扰乱地方, 无恶不作。全县各村各庄经济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人户都遭到他们的抢掠,搞得鸡犬不宁,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难以进行。 

面对匪患严重的形势,解放军和回民支队(新中国成立前夕,受陇右工委指示,地下党员马良臣、马继祖、马永祥等人在排子坪建立的“回民游击队”,后改名为“临夏回民支队”)开展了剿匪斗争,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消灭、劝降土匪数百人,但土匪势力仍较强。194910月,由于解放军186师和分区武装分队在宁定县一次战斗中因轻敌受挫,使这些土匪更加猖狂。更有甚者,他们纠集数千人,编成2个旅,6个团,4个独立营,发动武装叛乱,由临洮以南山区窜至宁定县。1027日,各路土匪和被胁迫的群众2000多人,从南北两山和东西两川,四面武装包围了宁定县城,并向宁定县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当时,城内只有兰州战役中曾攻打过狗娃山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三团第三营第一连一个连的兵力和回民支队的几十人一起保卫县城。担任守城的解放军分别在城内堡子山和南门、西门及北门城墙四角的垛口上,架起轻重机枪,昼夜防守,激烈战斗,坚守待援。同时,区政府的工作人员积极协助部队搞好城内群众的稳定工作。

由于土匪人多势众,解放军一个连的兵力显得很薄弱,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如果没有增援部队,宁定城就有被攻破的危险。而解放军最近的部队也在临洮,由于当时通讯手段落后,无法和上级及相邻部队取得联系。但围城土匪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发起攻势,形势越来越危急。

在土匪围城的第三天,天寒地冻,驻守宁定县城的解放军三十三团三营第一连的领导及配合部队的广通区政府工作人员焦急万分。这时,城外城头枪声大作,叫骂声不绝于耳,土匪再次发起攻城战斗。在攻城的土匪中,就有“肥六斤”率领的部队,他原来是国民党马步芳部下的军官,兰州战役中马步芳的部队被打散后,乘机纠集了一些东乡、南山一带的散兵游勇,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抢劫民财。此时他又与其他的土匪头子,联合围攻宁定县城,企图攻破县城,消灭解放军。这些土匪都是国民党的老兵,有一定的作战经验和作战能力,而一连的解放军已经坚守了三天,如果没有援兵,很难再继续坚守。部队和地方领导焦急万分,商量求援对策。在这种紧急关头,区政府工作人员马福仁大胆地向部队和地方领导建议,城内有一个土坯匠,叫马六十三,出生贫寒,胆大心细,又会说东乡话,适合派去求援。经领导研究,认为可行。即派马福仁将马六十三找来,作了思想工作,马六十三慷慨地承担了求援任务。等到夜深人静后,给马六十三化了装,配备了手枪,假扮成土匪,把联络信件装在袜子筒里,将他从南门城楼用绳子吊下城去。当夜,守城部队全力奋战,顽强抵抗,挡住了土匪们的进攻。马六十三被吊下城后,冒着生命危险顺利潜出了土匪的包围圈,将求援信件送到了70里以外的和政县买家集驻军手中。军分区接到求援信之后,立即派出两个团的兵力兼程驰援。第二天(1030日)上午十点左右,增援部队赶到,包围了攻城土匪,经过激烈的战斗,毙匪百余人,俘虏二百余人,其余土匪在增援部队的打击下四处逃散。1030日中午,战斗全部结束,宁定城围遂被解除。

194911月至19509月,宁定县继续进行剿匪斗争,采取军事清剿与争取劝降相结合的方针,先后消灭、劝降了各股土匪势力,基本消除了匪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