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畅游广河 > 广河概况 > 历史档案

广河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987-2010)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8-12-14 15:53
字号:
收藏
广河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987-2010
 
广河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临洮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北靠东乡族自治县。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整个版图宛如一只奔兔。1986年全县辖8乡2镇,101个行政村,1121个合作社,总人口13.9万人,人口密度258人/平方公里。其中回族10.1万人,东乡族3.4万人,汉族3561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全县辖6镇3乡,102个行政村,1121个合作社,总人口20.9万人,人口密度389人/平方公里。其中回族11.7万人,东乡族8.7万人,汉族5420人。平均海拔1953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5℃,降雨量499.5毫米,无霜期207天左右,平均日照2733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繁衍生息在广河这块沃土上。先秦时代的广河县,属西羌耕牧之地,归秦国管辖。汉设大夏县,属陇西郡。汉以后直至盛唐,大夏县虽偶有废置,但基本上保持延续。元设定羌县,隶河州路。明废县,设定羌巡检司。民国6年设宁定县。1949年宁定县解放至1956年属临夏专区管辖。1953年撤销宁定县建置,成立广通回族自治区。1955年又改广通回族自治区为广通回族自治县。1956年临夏专署撤销,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广通回族自治县改称广通县。后因县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复,于1957年改为广河县。195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河县,入和政县。1961年,又决定恢复广河县,沿袭至今。
广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县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比皆是。其中,齐家坪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半山瓦罐嘴、赵家堡子山、西坪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陶器、玉器、铜器等,精美绝伦,都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藏量丰富的铲齿象、剑齿虎等古动物化石在欧亚大陆独一无二。
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河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广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8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398万元,工业总产值359万元,财政收入150.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17万元。到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9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62亿元,财政收入达280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8亿元。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河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21.01万亩,人均1.55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洋芋。经济作物主要为胡麻、芥子、向日葵等。全县粮食总产量3.5万吨,农业总产值2398万元。到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6.65万亩。其中,小麦4.22万亩,玉米8.99万亩,洋芋3.3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2.27亿元,基本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
水利建设  1986年全县共有自流灌渠18条,干支渠总长度为182.7公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4万亩,其中保灌面积8.47万亩,水平梯田3.39万亩。20多年来,广河坚持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建设了永红渠、电厂渠节水灌溉、前山坡提灌、果园山人饮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修建了新民、徐家等2座水库,全县累计修建集雨水窖11745眼,人饮工程138处,解决了1.2万户,8.4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水利提灌工程97处,逐步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高扬程提灌、井泉库灌相结合的农田灌溉网络。到200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29万亩,保灌面积9.86万亩,梯田面积达18.26万亩。
植树造林  1986年,全县实有造林面积9.83万亩。20多年来,全县人民响应“绿化祖国”、“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全县累计造林达33.6万亩。到2005年底,全县造林保存面积达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4%。
畜牧养殖  广河自古就是西羌耕牧之地,畜牧业属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发挥善饲养的传统优势,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牛羊规模育肥为重点,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全县有大牲畜3.16万头,其中牛2.74万头;绵山羊6.96万只;畜牧业产值346万元。到2005年,全县规模养殖户达5080户,规模养殖场60个,专业养殖村26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 43万头和12.39万只。牛羊鸡商品率分别达到69.3%、85.2%和94%。畜牧业产值2955万元。畜牧养殖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扶贫攻坚  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2元。20世纪9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吃饭、住房、行路、就医、上学”五大难题,探索出了“修梯田、铺地膜、集雨节灌、劳务输出、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有效路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02元,农村贫困面下降到9.2%。
   民营经济  广河民营经济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20年多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扶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2015个,从业人员8885人,总产值3302万元。到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1294个,从业人员达12637人,民营企业总产值达9.2亿元,增加值2.34亿元,实现利润3390万元,上缴税金1189万元。生产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以皮毛加工为主发展到以冶炼、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咨询、信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种行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毛呢、毛毯、毛条、地毯、牛绒衫、机砖、彩色服装革、鞋面革、兰湿革、真皮沙发、皮夹克、冰糖、烧碱、塑料、硅铁等40多种。民营经济成为全县最具潜力、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特别是2000年以来,广河民营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在巩固皮革、毛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拓展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成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亮点。广河餐饮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触角由本地伸向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发展速度惊人。2005年底,广河人在县内外经营的餐饮企业达1500多家,主要分布于本县和北京、上海、深圳、兰州、苏杭、广州等大中城市。以云峰、银峰、华宇和马福贵老马拉面为代表引领着饮食业的潮流。
城乡交通  20多年来,广河的交通事业突飞猛进,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全县有干线公路一条,境内里程41公里;支线公路26条,里程309.78公里。到2005年底,全县累计修建县乡公路8条166.37公里,铺油硬化155.2公里,修建三级公路91公里,公路桥梁41座、涵洞597座。同时,经过积极争取,兰郎公路(广河段)正在改建,康临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41.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社通公路,道路铺油开始向村社延伸。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集镇为枢纽,逐层向外辐射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
城镇建设  20多年来,县城和主要集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90年代初期,对县城和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庄窠集集镇街道进行大规模改造修建,将土瓦房改建成砖混楼房,城镇面貌发生了大变样。2000年以来,又对沿兰郎公路的县城和各集镇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兰郎一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到2005年,城区供电、给排水设施等条件大为改善,城区面积扩展到2.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位有了明显提高。
邮电通讯  改革开放以来,邮政通信电力事业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全县通信线路226公里,安装电话220部。到2005年,全县邮政投递线路达到13条,总长430公里,100%的乡、村有直达邮路,100%的乡、村能看到当天的主要报刊。邮政特快专递、邮政快件等新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通信规模不断扩大,全县100%的乡、村开通了电话,固定电话总量达17700部,电话普及率达8.5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18000人,普及率达到4.25部/百人,实现了国际、国内漫游。建成光缆150公里,网络覆盖率达到96%。通过农网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实施,电力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全县通电村101个。到2005年,全县有变电所5座,输电线路698公里。实现了乡乡、村社、户户通电,保证了全县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
   金融事业  二十多年来,金融事业稳步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1986年,银行现金总收入2467.4万元,净投放1014.4万元。到2005年,全县有金融机构24家,从业人员175人。资金流通活跃,各银行存款、贷款大幅度上升,全年存款余额近3.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1亿元。
教育事业  广河历来兴学重教,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民族素质,振兴广河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986年,全县有小学97所,中学3所,幼儿园1所。全县各类学校达120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达37745人,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辍学率分别达到96.9%、98.6%和1.4%。全县教师1830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给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学生1352人。特别是参加高考的505学生中,上省定分数线110人,共有359名考生被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71.1%。全县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有3.1万人(次)受到了各种职业技术培训,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9.1%。近10年来,通过争取项目、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新改扩建学校97所,建筑面积达10.75万平方米,配套更新了教育教学器材设备,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医疗卫生  改革开放以来,广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有卫生机构14个,床位66张,卫生系统人员152人,个体诊所27家。到2005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达14个,设有床位172张;个体医疗机构106个,其中村卫生所(室)41所,覆盖率为27.5%。各类卫生人员达407人。人均寿命由50年前的5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0多岁。全县已形成一个医疗、防疫、妇幼、急救等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能防能治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为全县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广播电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由转播中央和其他省市台的节目,逐渐发展到转播和自办并举。2005年,全县有乡镇广播站4个,有线电视台和差转台各1个,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4座,村村通设备59套,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6%和86.4%。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2.15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万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80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2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22.2元;城镇居民年末人均储蓄余额451.5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地膜玉米种植  改革开放以来,广河县把地膜玉米种植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来抓,不断引进玉米种植新技术和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1986年,祁家集镇谢家村率先引进试验示范玉米地膜种植8.16亩,平均亩产达716公斤,因增产幅度明显,很快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和普及。90年代以来,县上将覆膜种植作为贫困山区“温饱工程”和“粮食自给工程”的重点,从资金、技术上给与大力支持,通过典型引路示范,积极推进以玉米地膜覆盖、膜侧小麦、玉米双垄沟种植为主的农业新技术,使全县地膜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9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川区玉米种植地膜化,并向山区开始延伸。特别是,在干旱山区引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200亩,亩产700多公斤,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5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0.79万亩,地膜种植面积达11.36万亩,其中,地膜玉米完成8.7万亩。全县玉米种植实现地膜化,玉米总产量达3.98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6%。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旱作农业新技术的试验成功,引发了全县农业生产的一场变革。
皮革毛纺  改革开放以来,广河人民充分发挥经商优势,大搞商贸流通,广河成为西北主要的皮毛集散地之一,每年上市交易的牛羊皮达700万张,羊毛5万余吨。依托丰富的皮毛资源,广河皮革毛纺业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皮毛加工企业23家,产值486万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河人开始四处取经,学习外地技术、引进设备,采用现代生产工艺和先进机器设备加工羊毛和皮革,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皮革毛纺加工热。十几年间,皮革毛纺加工厂迅速发展。到1995年,全县皮毛加工企业发展到185家,产值1.38亿元,实现利润813万元,部分企业由出售洗净毛、兰湿革等初级产品向生产毛条、毛毯、毛呢、成品革、服装革等系列化产品发展,部分产品行销国外。广河县皮革厂生产的成品革销往美国、南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出口创汇达1120万美元。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广河的皮革毛纺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全县大部分企业破产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97年,全县皮革、毛纺企业下降到65家。近几年在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下,皮革毛纺企业走出低谷,走向复苏,逐步发展起来,以宏良、顺发等为主的一批皮革毛纺企业经过市场的残酷洗礼后站稳了脚跟,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皮革加工企业达12家,总资产1.57亿元,从业人员1443人,产值2.86亿元,年加工皮革350万张;毛纺企业达到18家,总资产1.1亿元,从业人员2800人,产值 3.15 亿元,年洗涤和加工羊毛3万吨。
集贸市场  广河集贸市场由来已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改革开放以来,广河集贸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功能完善、交易活跃、闻名全国的集贸市场。80年代广河县都是农村市场,每逢集日,小商小贩沿街摆摊设点进行交易,固定摊位、门店很少,集散街空。1986年全县有集贸市场5处,个体户3392户,从业人员4169人。九十年代以来,经过改造和建设,在县城、三甲集等集镇建起了皮毛、茶叶、木材、牲畜、蔬菜、粮食、摩托车等40多处专业市场和多条商业街。到2005年全县各类集贸市场达26处,总占地面积1123亩,建筑面积近27万平方米,交易摊点不计其数,仅固定门店就有2000多处。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3亿元。集贸市场上市交易的商品主要有羊毛、牛羊皮、茶叶、木材、摩托车、粮油、食品、百货等20大类,1500多个品种,各类经营摊点4000多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商品是皮毛、茶叶和牲畜,仅此四种商品的成交额就占全部成交额的80%以上。这些商品一般以批发为主,大进大出,主宰着市场的兴衰。每年成交的牛羊皮达700万张,羊毛5万余吨,茶叶5千吨,牲畜20多万头(只)。在广河的集贸市场中数县城和三甲集镇最为突出,其余各乡镇所属的都是较小规模的集市。县城的主要市场连成一个整体的商业区,通称广河商贸城。广河商贸城占地面积900亩、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是全省闻名的大型综合贸易市场有皮毛、粮食、洋芋、建材、日杂货、蔬菜、牲畜、木材、家具等九大专业市场,平日里也不失繁华。三甲集有九大专业市场,即畜产品交易中心、牛羊市场、粮食市场、茶叶市场、木材市场、摩托车市场、蔬菜市场和上集综合市场,另外还有一个全州独一无二的劳动力市场。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多达15大类1500多个品种,年吞吐羊毛3万吨,皮张400万张,茶叶1200吨,木材3000立方米,粮食400万公斤,牲畜2.6万头,糖果2500吨。广河的集贸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又销往全国各地,并辐射到国外。以其大宗商品来说,皮毛主要来自省内各地及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宁夏等地,主要销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茶叶主要来自云南、贵州,销往西北各地区。
公路货运  广河的公路货运业是随着改革开放顺应全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1986年,全县货运车以中小型为主,共有货车182辆,其中全民所有货车82辆,集体所有货车15辆,个体货车85辆,货运量57.51万吨。运输企业总产值达624万元。80年代到90年代初,运输路线主要以省内和青藏线为主,运出的主要是农副产品,进入的主要是皮毛、茶叶等。2000年以来随着商贸流通规模的扩大,广河货运车辆大幅度增加,到2005年全县货运车辆达1000多辆,全部为个体和股份私有,运输企业总产值达1.5亿多元。货车以大中型汽车为主,主要是康明斯(双轴、半挂)、解放等车型,载重量从三吨到三十吨不等广河的货运车遍布全国,有几条主要路线:一条是通西藏的路线,从兰州出发,经青海西宁、格尔木进入西藏各地;一条是通南方的路线,从兰州出发,经陕西到河南,再过两湖或江苏、安徽进入浙江、上海、广东;还有一条从兰州向南经成都、重庆走云南、贵州;往东还有通河北、山东等地的路线。这些运输大军,把西部皮毛、洋芋、矿石等产品运往东南部,又把外地的日用百货运到西部,互通有无,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交流,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